首页 /动漫资讯/ 虽有淡泊,至味存乎?——《虫师》

虽有淡泊,至味存乎?——《虫师》

时间:2016-01-07 11:28:16 来源:886动漫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然后又把模子打碎了。”因此我们才常常想要找到那个怎么也找不到的归宿。
    冒昧地表达一下浅见,我所理解的物哀美:起于暧昧,感于无常,归于自然。这部作品暧昧的氛围是很重的,集中表现为一种经验主义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以及那个时代科学普遍不发达的所产生的一些所谓迷信思想。
    另外,本作品中,共同体的同质性生活特征也表现的很明显,就是一个一个村子中人与人密切的共生依存关系以及某种非容忍性。
    窃以为,物哀主要是建立在日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地理环境之下的一种偏向于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审美精神。固然一方面它对于其感受者而言是美的,但我们似乎也不能忽视其表现出的反智主义和非理性的狭隘性,而这种狭隘性也同时融入了它的美:暧昧的生存方式和美感体验,受到佛教无常观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于自然智慧的理解;可是,这种物哀精神也同样昭示这其在暧昧背后的人格理性的缺失与同质性的共同体生活,无常观揭露的自然科学的不发达,过于强调自然而对于人格自由和自律性的缺位。
    倒不是说因此一秋就不欣赏物哀美···而是说这故事没讲到我心里去。这部作品,个人认为,完全无法与源氏物语、平家物语,抑或徒然草、枕草子、方丈记这样的作品媲美。如果阁下认为一秋对于本作存在审美感受上的缺失,上述作品阁下又是否一一参阅过呢?因此这种互相指责我想意义不大,还请休矣。
    《虫师》这部作品确实很安静,讲述的故事也并非追求标新立异,可以说,是要“寄至味于淡泊”。无奈,它对我而言是淡而无味而非平淡有味。嗯,监督和脚本(我很喜欢长滨博史的!)对于故事的讲述可以说拿捏到位,作画与故事思想契合,配乐更是神来之笔,几乎无可挑剔。可惜,我是就是觉得故事本身的火候还没到啊!——或许,这只是因为我太偏爱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了。因为一旦看过了那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就很难走进我心里。
    我更欣赏的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也依然热爱它,所以人才是一出悲剧中的英雄;我不欣赏的是,在永无休止的虚无感面前人类简单的退缩或放任自流,那是生命意志一个不光荣的退场,一个人类尊严不名誉的落幕——无物存在(当然这部作品并不一定是这样的,毋宁说银古已经接近一位解脱者)。在这部作品的场合,其所体现的一种自然主义和泛灵论的色彩,我之所以不能对其观念表示赞同,则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过于强烈的人类自身主体性的缺失:人诚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也是人自身。过犹不及。人终究不过是人,但人从成为人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着超越自我的可能性。说得直白一点,这部作品中的自然崇拜(或者所谓无生无死的豁达),更像是献给消极虚无主义者、避世者、对此世心怀不满而又寻不到出路者们的一首田园牧歌。(最动人的田园牧歌是不是要去LCL海里寻找比较好呢!开个玩笑)撇开存在主义、行为主义、表现主义式的论调不谈,对于牧歌式生活,我认为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那样的世界里,人活过又和没活过有什么根本区别呢?一切终将回归自然,那么,人是不是就是一个在尘世上行走的影子呢?“他像从未来过这个世界般的出生、长大、死去,留下若有若无的痕迹。于是在存在的地方就虚无了,在听凭命运安排的远钟声里走完了似有若无的一生。”好个回归自然!
    人是用土造的,终将回归尘土,但人不是土。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举双手赞成!——为此,我们不能够一味沉迷于伤感,我们需要的是努力而不是逃避啊!不要从自己那里逃避,不要从自己的责任面前逃避···。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的人,命运拖着走。通过主体性的自觉认识和非主体性的自发认识(请注意这里的主体性并不必然建立在某种理性主义上,更重要的是一个存在者的觉醒),即便达到了同样的结果,他们审美的深厚程度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短暂的休憩是必要的,但不能忘怀自己为何而出发,不才是旅行的目的?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然后又把模子打碎了。”除了寻找和解脱,不要忘记,我们还可以“创造”。
    引玉之砖,请勿拍砖;一孔之见,还请斧正~!

虽有淡泊,至味存乎?——《虫师》

推荐手机下载阅读入口指数:★★★★★

安卓用户>>免费下载到手机观看

苹果用户>>已经付费免VIP手机观看

相关资讯